通辽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谈东北地区水资源利用与生态和环境问题 [复制链接]

1#

一、东北地区水资源利用现状

水资源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与人类生存、发展、一切经济活动息息相关。人类通过利用和开发水资源,来谋求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和科技进步,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力度日益加大,对水资源的索取也日益增多。

在大规模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影响到水资源的功能与可持续利用,比如大规模河道外的水流导致断流、湖泊缩小、湿地消失等;地下水超采,形成大面积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和土层干化。

植被退化,造成水土流失;不当的灌溉方法,加剧了次生盐渍化;随着用水量不断增大,废水排放也会相应增加,而废水处理回收则比较滞后,形成大面积的水体污染,进而导致有效水资源减少。

关于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资源量较少和生态脆弱的地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的水利事业迅猛发展,这些发展都是在大规模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基础之上。

但由于缺少合理规划和高效利用设施,导致一系列水文与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东北平原地区十分突出,给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全面发展带来严重障碍。

科学认识东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合理利用地域性水资源,努力做到人与人之间、生态环境相协调,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的重点。

二、东北地区水资源开发

2.1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以及赤峰市在内的东北部地区,与松辽流域的两个一级水资源分区基本吻合,也可以用松辽流域代表东北。

这个区域是我们国家有名的粮食基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具有极其重要和不可替代性的地位和作用。

自建国以来,东北农业的规模已经飞速发展,尤其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东北农业的土地面积不断增长。

辽河区特别是辽河中下游地区是东北产业最发达的区域,集中了大批重工业城市,用水量较大、供需矛盾突出。

松辽流域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较低,地下水资源采集率较高。

辽河区各项开发利用指标均大于松花江区,特别是地下水开采率、可开采率等有的地区已接近,有的处于超采状态,地下水资源开发潜力十分有限。

一些用水量大的城市因过量开采地表水而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下落漏斗,对正常的水资源流转造成不利影响。

2.2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供需矛盾突出的东北地区水资源量空间分布不均衡,总体来说是东多西少、北多南少、松花江多辽河少、边境腹地少。

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均衡、过度开发与开发不足并存、辽河区水资源开发过度、松花江区开发利用不足等问题。

辽河区地表水量不足,开发利用过度;但是,松花江区水资源比较丰富,但缺乏调蓄工程,需要明显的增长速度比供水能力要快,导致松辽流域整体上存在缺水现象,局部地区仍然严重。

特别是大中城市和主要产业城市,如哈尔滨、长春、沈阳、齐齐哈尔、大庆、通辽、四平等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虽然近年来新建引浑济辽、引松入长等调水工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矛盾,但仍无法满足用水要求。水资源供求矛盾严重制约了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社会经济占用了太多的水资源,再加上受到气候干旱影响,导致河道断流、湿地萎缩、地下水位下降等原因。

比如:因为霍林河上游水量增大,使得下游终端由查干湖退到了海上,现在也收不到水了;而在内蒙古、吉林等地修建察尔森水库后,疑似在内蒙古和吉林发展灌区的吐南灌区形成“塞上江南”,但同时下游莫莫格湿地却开始萎缩。

由于霍林河、峦儿河下游水量减少,缺少供应,在大力开发井灌区域内,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如果霍林河、淀儿河上中游持续大量用水,按照以上发展趋势,势必导致下游水资源不可持续利用。

三、与水相关的主要生态和环境问题

水质污染已成为东北地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东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老产业基地,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农业十分发达,城市密集,大量的工、农、城生活污水横流。

对未达标的直接排入江河、河流进行处理或者处置后,再加上江河流量小、冬季河道封闭、河水净化能力低等因素,水质污染问题十分严重,特别是部分大型工矿基地和城市污染特别突出。

辽河流域产业结构总体特点是以重化工为主、产业类型齐全、中下游为东北地区产业最密集的区域。

辽河流域西辽河及其支流、上游干流段均有断流。其中,辽河干流——年断流达8次,累计天,最大长度达60km,最长断流时间为60天。

其间,辽河水系断流河道多达16条,以西辽河最为严重,累计断流20条、累计断流天。松花江水系断流河发生在流域中间,霍林河、乌裕尔河和双洋河两岸均有断流,年至年间,已经有6条支流断流。

最严重的是嫩江右岸支流霍林河,累计断流20次、累计断流天。

地下水超采是城区最严重的,在松辽流域部分用水量较大的城市,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对正常的水资源流动造成不利影响。

四、对策与建议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必须具备良好的生态条件和环境条件,在振兴过程中保护好东北地区的生态和环境,为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就全国而言,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状况良好,比西北、华北等地区强;从其发展历史来看,生态环境质量较以往有了明显的退化。但目前情况总体上还是好的,局部恶化严重,尤其是因为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东北地区有近半数处于湿润区域,主要位于东北、东南部,自我恢复能力较强;而松嫩平原则上处于半湿半干、半湿半干、湿润过渡地带,湿地分布范围广,尤其是西部地区降雨较少、风力强烈的吉林省,恰逢半湿半干的过渡区域,与东部不同,生态条件非常脆弱,建议作为生态保护重点区域。

扎龙、莫莫格和向海湿地存在不少问题,但主要是生态缺水。对于这些列入世界和国家湿地保护名录的湖泊、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湿地进行修复,必须实行生态调水,保持必要的水域面积。

近年来,东北地区大量降低了天然湿地的数量,其中包括天然水体、沼泽等,大量的自然湿地被开垦成农田,水田面积也有了很大的提升;盐碱地和沙地的面积变化不大。

盐渍化过程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其一是人为的田间开垦造成地面水位下降;其次,土地利用不合理导致土壤盐渍化。有针对性地开展盐碱土和盐渍化的防治工作,重点抓好次生盐渍化。

要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好生态环境,根本的对策就是通过建设高效节水防污型社会、制约社会经济用水、阻断污染水质等方式,切实保障生态环境需要,合理配置水资源。

总结:

加强监管工作,才能对生态系统的监测实施快速,掌握其变化的情况。

为修复和保护生态系统措施而提供科学依据,并以此为基础,依据水量进行生产活动安排,依靠水源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