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内蒙古一个城市而不是地理概念的通辽,也就是通辽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矗立在美丽富饶的科尔沁大草原,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处于华北、东北两大经济区的交汇地带,扼华北、东北咽喉,联结京津冀、黑吉辽的枢纽,其中通辽火车站是全国38个铁路重点枢纽站和14个货物大编组大站之一,平齐、大郑、通让、京通、通霍、集通6条铁路在此交汇,,曾经一度有过取代四平成为华北交通枢纽的趋势,素有“七省通衢”的美誉。是通辽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行政区域面积为总面积平方公里,10个镇(苏木)、5个国有农牧场、11个街道,居住着蒙、汉、满、回、朝等民族的总人口76.2万,其中蒙古族人口28.4万。
清崇德元年的年,皇太极称帝后分封哲里木盟四部十旗,其中科尔沁部建立5旗,为科尔沁左翼前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郭尔罗斯前旗、郭尔罗斯后旗,现在的通辽城区位置在那时为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蒙古受封诸王中卓克里图亲王的辖地,也就是科左中旗的一部分
通辽城的渊源大概可以追溯到年的巴林爱新荒,巴林他拉就是巴林爱新荒出荒的一个起点。
年左右开始,在现在的城区位置,形成有十来户蒙古族和汉族人居住的一个聚居区,蒙古语名为“巴林他拉”或称“巴林他日雅”,就市现在通辽科尔沁区的白音太来社区的大概位置,原名“白音他来”“边太来”,均为巴林他拉的汉语音译。
年,清政府灭亡,但在哲里木,蒙古贵族把持着当地政治军事行政权力,当时的这片土地的蒙古贵族卓里克图亲王色旺端鲁布(这个人是清初科尔沁诸王中吴克善的后代)发起了巴林爱新荒。
解释一下巴林爱新荒
年4月16日,这时已经是民国时期,中央政府由清王朝皇帝改为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当时蒙古贵族第十五代卓里克图亲王色旺端鲁布,以“偿债务”由,向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提请,要求准许出放“卓里克图亲王牧场”,也就是说在清朝时候,现在通辽城的这个位置是卓克里图亲王家的牧场,是他们家私人土地,是可以用来还债的,所以这个末世亲王以荒价收入“筹还京债”。
东三省都督赵尔巽将卓王色旺端鲁布的请求呈文转送给大总统袁世凯,得到批准后,东三省总督遂成立巴林爱新荒务局,这个就是以后各个时期中央政府或者地方割据政府肯荒科尔沁草原的开始,这是官第一个方开肯机构,任命原呼伦贝尔兵备道黄仕福为“巴林爱新荒务局”总办。
年4月22日着手筹备有关放荒事宜,并拟定了《丈放科尔沁和硕卓里克图亲王所属巴林他拉至爱新庙牧场荒地章程》。这个《章程》明确了放荒的范围是;“东至巴林他拉,西至艾辛庙即现在的现育新镇幸福村,南至小细河即现在的现洪河,北至辽河岸,东西长约五十里,南北宽三十里,外加辽河北岸胡家园子一带六千六百一十五垧,约有荒地共计六万七千余垧”。
同年12月荒务局总办黄仕福会同卓里克图亲王暨涉事汉蒙各路人员踏查履勘,查到巴林他拉西北地方平坦的地方,南临大道,西依辽河,东靠平岗,北望广野,地势高,没有水患,而水陆都便利,即设立为村镇基地,定名通辽,这就是通辽城的雏形,以设治管理。
此后,垧草原出荒开始,广纳民众,山东、河北、辽宁等地百姓或单人或携家,肩挑行囊陆续迁徙到科尔沁草原垦荒谋生,在此繁衍生息,通辽以其肥沃、宜居、便利的地理位置而发展迅速。
年,将巴林他拉改为通辽镇,隶属奉天省辽源县(现双辽市)管辖,年,年由辽源县析置通辽县,取通达辽东之意命名,成立通辽县设治委员会,始设通辽县,隶属奉天省洮昌道。年5月,成立通辽县人民政府,归辽北省管辖。年8月,通辽县随哲里木盟由辽北省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年,将通辽县城关区划出设立通辽市,为哲里木盟行政公署所在地。年8月,通辽县将新立、安乐即魏家窝堡村两乡划归通辽市。年7月20日恢复通辽县。年1月,市县正式分设。年7月,通辽市、通辽县随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年7月,通辽市、通辽县再次随哲里木盟划归内蒙古自治区。这段时期,通辽县与通辽市是并立的。年7月,通辽县并入通辽市。
年1月13日,撤销县级通辽市,成立科尔沁区,撤销哲里木盟,设立地级通辽市。原县级通辽市的行政区域设置为科尔沁区行政区域。
百年转瞬而逝,今天的通辽已经是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