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文化扶贫在行动之走进香山农场散都苏 [复制链接]

1#
著名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香山农场带动当地百姓过上好日子

10月21日,记者来到通辽市扎鲁特旗香山农场,瓜子车间的工人们正在认真的挑选葵花子,接着一颗颗饱满的瓜子经过机器流水线制作,口感浓香的熟葵花子已经包装成袋。另一个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全神贯注的编织着工艺笤帚,样式不同、大小不一的笤帚,都是纯手工制作,每一把笤帚都显示出了浓浓的民族特色。

“我们车间都属于产业扶贫项目,里面干活的工人大多都是当地的贫困户,他们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瓜子车间的工人一个月有多元的收入,编织笤帚的工人,根据工艺、尺寸大小的不同,平均一个人一天就能挣多元。”香山农场负责人李莉对记者说。

农场现建有“香山农场农产品加工厂”“多味瓜籽生产加工车间”“果干生产加工车间”“香山农场手工编织厂”等加工生产龙头企业。

香山农场依托红色教育基地,按“红色产业+”的模式,辐射带动产业发展,为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增收,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夯实了基础。产业发展共辐射带动户贫困户,人全部实现了脱贫目标,可提供长期和短期就业岗位多个。农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将带动周边百姓过上好日子。

文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郭惠超王智华

沙窝地里的农民端起“铁饭碗”

常英和他的骆驼(央广网记者宝音摄)

科尔沁左翼后旗散都苏木车家窝堡村,地处科尔沁沙地边缘,人均耕地少,土地贫瘠,当地的农牧民只能靠天吃饭。经过数年的努力,科左后旗因沙制宜,通过发展沙漠旅游产业,吸纳贫困户进入产业链,开辟了一条沙漠旅游产业扶贫路。

今年53岁的常英,家里有三个女儿,妻子患病多年,欠下不少外债,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收入就这点儿薄拉地,孩子上学也供不起,我大女儿念不起书就辍学了,打工帮我养活这个家,难受,太愧疚于她了。”提起从前的苦日子,常英哽咽了。

年6月,车家窝堡村通过开办村办企业的方式,开发建设了草甘沙漠旅游景区,吸纳贫困户进入旅游产业链,常英也进入到景区工作。景区和贫困户协商,贫困户可以用贷款资金购置骆驼、马等物资投入景区运营。刚开始,常英并不认为沙漠能吸引来多少游客,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他只养了一匹马。

常英说,让他没想到的是:“一匹马溜达着让游客骑一骑、照照相,最多一天就收入了七八百块钱。然后我就又贷款买了马。景区也给了我一匹骆驼,一块儿经营。”

通过摸索,常英掌握了饲养骆驼的经验,饲养的骆驼也越来越多。现在,他家经营者9匹骆驼和20匹马,每年4月到10月的旅游季,月收入能达到上万元。外出打工的大女儿也在景区里找到了工作。他家已经在年脱贫摘帽。他怎么也没想到,这荒沙地能变成“聚宝盆”。

“这景区真是把我救了,把日子过起来了!”常英感慨道。

盼来好日子的,不只常英一家。景区负责人王欣介绍,通过吸纳贫困户以土地资金入股、在景区就业、开办农家乐、牧家乐等形式进入产业链增收,车家窝堡村用三年时间,实现了整村34户、人全部脱贫,村集体经济也增收近五百多万元。当地农牧民在荒沙地里端起了“铁饭碗”。

央广网记者宝音

系列视频

00:::30

视频:科尔沁都市报社记者赵美姣姚泓宇

END

编辑:郑佳慧

审核:胡宇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