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农民日报
行走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的沃野上,一幅幅充满希望的农牧业生产画卷,如锦绣丹青般在西辽河两岸铺展开来。
通辽市是农牧业大市,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内蒙古之首,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全国23个百亿斤粮食生产地级市之一,素有“内蒙古粮仓”“中国草原肉牛之都”“中国红干椒之都”的美誉。
近年来,通辽市围绕*中央为内蒙古确立的“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持调结构、促转型,稳步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向着国家高质量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目标跨步前进。
绘制“玉米产业图谱”
形成玉米生物科技产业链
行走在通辽市科尔沁区的田间地头,一眼望不到边的玉米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在钱家店镇前西艾力村,汇民盛丰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理事长马忠臣正在给周边的种植大户讲授玉米密植技术。“我都来这地里听了好几回课了,而且从去年开始就学着人家做,人家的技术就是管用。”一玉米种植户感叹。
汇民盛丰合作联社自年创办以来,先后在科尔沁区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和玉米密植技术,实现玉米平均亩产突破公斤以上,较传统玉米种植每亩增收公斤,并在年达到实收测产每亩玉米.88公斤的通辽市玉米最高单产纪录。
“合作联社推广此服务帮助农户及村集体累计增收多达万元以上,推广种植面积30万亩以上,改变种植结构数百万亩以上,带动了农民和村集体的共同富裕和进步。”科尔沁区委副书记、*府区长康晓东表示。
通辽市地处世界“*金玉米带”,年玉米播种面积保持在万亩以上,占全部播种面积的70%,玉米年产量达到亿斤以上,培育出的玉米稳产高产、淀粉含量高、霉变率低,是生产氨基酸、酒精、原料药和优质饲料的重要原料,具备得天独厚的玉米全株加工全产业链资源优势。
在开鲁生物制药开发区内,内蒙古久鹏制药有限公司的二期工程正在加紧建设中。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海民说:“之所以选择在开鲁县投资建厂,除了当地招商引资的诚意和发展的强烈愿望外,更关键是这里的玉米品质佳。”
“目前开鲁县已经形成了玉米淀粉-土霉素-强力霉素、玉米淀粉-葡萄糖-利福霉素、玉米淀粉-山梨醇-维生素C、玉米淀粉-抗生素中间体-头孢等4个链条。土霉素和强力霉素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8%和18%,在建企业投产后,将占全国的90%和80%。”开鲁县委书记王凤森说。
目前,通辽市有玉米生物产业链规上企业16家,已形成万吨淀粉、58万吨味精、22万吨氨基酸、35万吨酒精、8吨土霉素碱、5万吨麦芽糖、13.8万吨乙二醇、5万吨玉米油的生产能力。
“十四五”期间,通辽市将推动玉米全株开发,突出玉米全株产业链建设,聚焦玉米生物科技,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打造世界级小品种氨基酸生产基地、全国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生产基地。继续引进高附加值玉米深加工项目,完善玉米产业发展载体,推动全市玉米生物产业向绿色、精深、高端延伸。稳定发展现有氨基酸、淀粉糖、变性淀粉、生物饲料、糠醛等产品,大力发展食品级、医药级氨基酸、原料药等高端产品,实现资源可循环利用,建成国家重要的玉米生物科技产业基地。
绘就肉牛产业发展蓝图
打造全链条肉牛产业集群
“哞哞哞……”伴随着牛叫声,家住扎鲁特旗乌力吉木仁苏木宝力皋嘎查的牧民敖门代来像往常一样在标准化牛棚里搂捆草、拌饲料,开始喂牛。6年,敖门代来积极响应旗里*牛冷配改良*策,卖掉自家所有的草原小*牛,开始采用“全年舍饲、冷配改良”的养殖模式,也是全苏木第一家一次引进5头西门塔尔品种牛的养殖户,开启了圈养牛的发展新路子。经过多年探索,敖门代来成功走出一条“全舍饲、全冷配”的繁殖育肥之路,他所在的家庭农场也成为当地农牧民学习观摩示范点。
“去年我家的一头7月龄犊牛卖了6万元,这也是我们苏木卖得最贵的牛了。”敖门代来告诉记者,目前家庭牧场牛存栏75头,牛出栏年收入达万元,奶制品年收入达30万元,人均收入可达43万多元。
“在敖门代来家庭牧场的带动下,目前全嘎查牛存栏头,养牛户超过72.3%,人均7.4头。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嘎查户养殖多头*牛改良新品种,实现单头牛比原有*牛增收元,对全苏木生态保护及牛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引领带动作用。”扎鲁特旗委书记邵彦*说。
通辽是“中国*牛之乡”,目前全市肉牛存栏达到万头,居全国地市级首位,被农业农村部等部委认定为科尔沁牛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科尔沁肉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被中国畜牧业学会养牛学分会命名为“中国草原肉牛之都”。
今年以来,通辽市立足科尔沁肉牛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以“西门塔尔牛”为主导品种,自主培育优质种公牛、组织优质冻精生产和推广、培育自主品牌“科尔沁肉牛”品种。目前,全市存栏优质种牛头,年生产优质胚胎枚,特一级优质种牛供种能力达到头以上;种公牛存栏头,年生产优质冻精万支,连续12年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免检产品。
通辽市围绕饲草种储、母牛扩繁、养殖育肥、市场交易等环节,引导群众多角度、多渠道进入产业链条——通过入股分红、托管代养、场地租赁、饲草订单等多种方式,引导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开展合作经营,带动群众分享产业收益;依托7个大型肉牛交易市场,成立肉牛经纪人协会,对肉牛经纪人进行专业知识、诚信经营等培养培训,着力打造信誉好、能力强、知名度高的专业化经纪人队伍。
与此同时,通辽市先后出台《牛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肉牛养殖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系列*策文件,从金融和*策角度为全市牛产业发展保驾护航。目前,通辽市有个嘎查村以养牛为主导产业,32万户万农牧民从肉牛产业中获益,全市肉牛贩卖交易和运输专业大户达到1万人以上。
绘成绿色新画卷
让生态建设为乡村振兴赋能
走在通辽市科左后旗努古斯台镇科尔沁沙地“双千万亩”综合治理项目区,目之所及,天蓝树翠。雨后清风送来阵阵松香,昔日的*沙秃岭变换了容颜。来自开鲁县的一支老年旗袍队一边展示旗袍风采,一边拍照留影,欢声笑语中洋溢着幸福甜蜜。
据了解,该示范区治理区规划面积万亩,目前项目已全部建设完成,项目区植被覆盖率提高至90%以上,新增森林活立木蓄积万立方米,形成百万亩大林场,有效控制风沙危害,实现沙地增绿、农牧民增收。
“科左后旗遵循自然规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采取拟自然林、飞播造林、锁边造林等治沙造林方式,完成人工造林60万亩;对适宜封育的地块,采取建设围栏、抚育复壮、人工促进更新和管护等措施封山育林40万亩;对退化沙化草牧场进行全面禁垦禁牧,利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完成自然修复万亩,促进天然更新,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科左后旗委书记解春贺表示。
科尔沁沙地在通辽市境内有万亩,占科尔沁沙地面积的52.7%,全市有90个苏木乡镇,近万人口生活在“无风三尺土”的恶劣环境中。为摆脱风沙危害,通辽市委、市*府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坚持不懈地把防沙治沙摆在突出位置来抓,特别是*的十八大以来,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将防沙治沙作为改善民生、推动乡村振兴、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大力推进,先后启动实施了“”工程、科尔沁沙地“双千万亩”综合治理工程等一大批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市已有万亩严重沙化土地、多万亩水土流失土地得到有效治理。通辽市先后被授予“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地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内蒙古自治区*委常委、通辽市委书记孟宪东表示,“十四五”期间,通辽市计划完成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任务万亩,持续恢复沙区林草植被,不断提高科学防沙、治沙、用沙的能力和水平,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好、对农牧民增收带动强的林草产业,培育一批以名优经济林、优质牧草为主的林草支柱产业和产业集中度较高的重点苏木镇场、嘎查村,让生态化为乡村振兴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