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高校历史教学植根地方历史遗存的沃土——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
田宗会,李鹏
(内蒙古民族大学*法与历史学院,内蒙古通辽)
〔摘要〕地方的历史遗存是历史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科研价值是教科书无法比拟的。独具信息魅力的地方历史遗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使历史学专业的学生能从发展的角度深入思考历史遗存的独特价值。因此,基于历史遗存的高校历史教学,不仅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更有利于地方历史遗存的进一步研究,推动产学研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高校;历史教学;历史遗存
目前高校的教学已经进入日新月异的改革时代,发达的信息网络在为学生提供无限量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从而造成以讲授史实为主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尴尬。在我们的历史课堂上,无论将教学内容设计得多么通俗易懂,想方设法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都仍然有部分学生神情麻木,或玩手机或睡觉或忙于其他事情,没有把精力用在课堂上,其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传统历史课堂的尴尬,促使我们反思历史教学何去何从,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如何利用当地历史遗留给我们极为丰富的历史遗址、遗迹、文物以及蕴涵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作为我们历史课程的有机补充,通过欣赏实物,追踪遗迹,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促成现代人与古代人的对话,使学生在历史的遗存中去探索历史,追随历史的脚步,增加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一、独具历史信息魅力的历史遗存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条的内容可以看出,国家现在定义的古文物主要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这些历史文物主要是以历史遗存、物化遗存、民俗遗存、口碑遗存等类别,以遗址、遗迹、遗物、民俗、民风以及口耳相传等方式保存下来大量的历史信息。特别是物化的历史遗存,能够真实地再现历史原貌,是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感知历史的极好媒介。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文物分布区,也是国家确认的文物大省。就内蒙古东部而言,远古的红山文化,文明时代的“夏有万邦”,先秦的辽西郡,秦汉时期的匈奴、鲜卑居所,唐代松漠、饶乐、室韦都护府,辽*权的上京和中京,金*权的临潢府(路),元*权的辽阳行省的一部分及火忽的封地,明代的老哈河卫,清代的漠南蒙古部落的盟旗等,这些古代先民在这里创造了灿烂丰富的草原文化,留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地方高校历史教学中不可多得的、极好的教学资源。据年6月的统计数字显示,内蒙古自治区注册登记的各级各类博物馆有座〔1〕,遗址遗迹中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元上都遗址、辽上京遗址、辽中京遗址、嘎仙洞遗址、成吉思汗陵、五塔寺以及近现代历史遗迹的五·一大会会址、王若飞同志更名活动故址外,还包括大部分位于内蒙古东部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辽代陈国公主墓、契丹大贵族耶律羽之墓、辽代吐尔基山贵族墓、二道井子遗址、哈民忙哈遗址等。这些保存下来的遗址、遗物,包含着大量古代北方民族及近代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革命历史时期的历史见证、早期文化的展现等,极大地补充了历史文献的不足。这些独具历史信息魅力的历史遗存,是向我们诉说历史发展的活化石。这是位于内蒙古东部高校历史教学中所独有的教学资源优势,利用好这些历史遗存,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直观的历史感受,满足他们对历史的好奇心,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进一步拓展历史视野,而且也为大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研究提供了方便。
二、基于历史遗存的高校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离不开历史课程资源,关于历史课程资源的概念内涵和外延都比较宽泛,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只要是对实现历史教学目标有利的因素都可以认为是历史课程资源。具体主要包括历史教材、教学设备、博物馆、图书馆、互联网、雨课堂、慕课、历史遗址、遗迹、文物、口述史以及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所提供的各级各类资源。而高校的历史教材与初高中的历史教材不同,其讲述的内容并不只局限于书本,更多拓展的是学术前沿和最新的研究动态。这样,历史遗存的发掘与研究促进了高校历史教学的提升,而高校的历史教学又为历史遗存的发掘和研究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资源。因此,二者形成了较为密切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历史教材根植于历史遗存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代开始的。中国历史上的新旧石器时代、夏代的历史基本都是在对历史遗存的发掘、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将其成果著于书而形成当今中国历史发展演变的历史教材体系。内蒙古民族大学位于内蒙古东部的通辽市,这里和周边的赤峰、沈阳、双辽等地区的古文化遗址遗迹非常多,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史前文明的遗址、遗迹以及古人类遗址现场考察。例如:小河西文化(新石器时代早期),兴隆洼文化、西梁文化、赵宝沟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红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小河沿文化(铜石并用时代),这个地区基本上具备新石器时代的早期、中期和晚期的历史遗存。利用这些历史遗存进行教学,使教材所描绘的文字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学生在信服教材的基础上,更拉近了与远古时代历史的距离。
(二)历史遗存是对历史教材的有益补充
有了文字记载以后,逐渐形成了历史教材的书写多来源于史料。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各民族在历史上不断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五十六个民族。但并非每个民族历史的记述都是非常详细和完备的,即便是汉民族的历史也主要侧重于对*治、经济、*事、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以及对上层人物历史事件的记载。普通百姓或者一些少数民族的历史以及一些民风民俗则缺乏必要的史料支撑,无法真实有效地了解和认识历史的全貌。特别是,对一些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建立*权的少数民族的历史记载相对比较简略。例如*项族建立的西夏*权,从年西夏建立起到年西夏被蒙古*权所灭为止,西夏*权一共存在了一百八十九年,历经辽、金、北宋和金、南宋、蒙古*权的两个“三足鼎立”时期,一个比较弱小的民族能在如此强大的*权纷争下存在了近二百年,必然有他存在的合理性和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处理对外关系的手段。但历史的史料中却没有留下一部专门的《西夏史》,只是到了清代,吴广成先生撰写了一部四十二卷,大约二十五万字的《西夏书事》,虽是西夏史诸书中比较详备的上乘之作,但征引不注出处,于旧史记载亦有误引〔2〕,制约了对西夏历史的研究,而年西夏王陵遗址的发掘极大地补充和纠正了文献记载的不足和错误。其他如契丹族建立的辽*权和女真族建立的金*权都存在上述的问题,这些历史遗存的发现,经过认真梳理和仔细研究被充实到教材中,使历史遗存成为教材的有益补充。
(三)历史遗存在高校历史教学的运用
近年来,内蒙古东部赤峰、通辽地区陆续发现和发掘出很多历史遗存和遗迹。内蒙古民族大学*法与历史学院历史学专业的教师也逐步将历史遗存和高校的历史教学相结合,并取得了初步的教学成果。-年历史遗址教学使用情况问卷详情见表1。
从年到年,通过对历史学专业级、级、级、级、级、级6个学年段近三百人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大学入学之前参与过历史遗存教学的学生微乎其微,而参加调查问卷的学生%都希望在大学阶段接受历史遗存教学,并表示希望参与历史遗存教学的实地考察和发掘工作。在表1中,级和级的学生已经参加过历史遗存的教学,虽然调查的人数比较少,但学生们切身体会到了历史遗存教学给自己带来了益处非理论教学所能企及。通过翻阅参与过历史遗存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心得,可以看出历史遗存教学给学生们带来了比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学习态度的转变。学生认为,无论是田野调查还是考古实践,都是在室外进行的,比起在室内上课,自然是让人感觉轻松不少,有的时候翻山越岭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大家都会倍感新奇,更愿意积极加入到教学活动中。二是求知欲增强。学生们认为考古遗存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出行,是为了验证史实,拓展视野,因此,很容易端正自己的态度,跟随指导老师,聆听其讲解,认真学习记录。考古学是一门“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学科,如果想更快地进入考古工作者的角色,必须尽快丰富自己的考古学知识,珍惜野外考古的机会,多提问,多思考。学生认识到,在跟随指导老师出行之前,一定要做足功课,尽量通过网络来了解一下考古地区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到达实地现场,在了解基本史实的前提下,能更快地进入学习角色。三是认识到地理方位对研究历史的重要性。地理方位空间感是历史研究工作者最基础、最重要的技能之一,要明确所辖地域周围的古遗址、古遗迹的方位,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出一个“活地图”,这样更有利于理解和掌握历史遗存教学的内容。四是学会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现代考古工作越来越依赖空间技术的支持,而且未来的趋势也朝着这一方向发展,卫星遥感技术、航拍技术将不断进入公众的视野。可见,历史遗存在高校历史教学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表1-年历史遗址教学使用情况
三、历史遗存与高校历史教学密不可分
(一)历史遗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自觉学习的强大驱动力。历史遗存教学以其直观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可以迅速摆脱书本疲劳症。历史遗存所展现的纷繁众多的历史文物,极易激发学生探索历史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历史的魅力所在,能很快成为学习的主角。通过现场教学观察,几乎所有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均大幅度提升,纷纷踊跃提问、积极参加讨论,一改往日课堂上教学的沉闷气氛,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许多学生表示,历史遗存实地教学是大学历史教学中最开心的一课。
(二)学生历史视角的重新诠释
植根于地方历史遗存的历史教学,使学生能真正地体会历史,感受历史的真实性,历历在目的历史现实触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历史的激情。一个个石器、陶器、玉片、铁器的残片;一片残瓦、一块残砖、一段残垣、一幅岩画等等,无一不诉说着一段历史的往事,无一不展现出精妙绝伦的历史画卷,这些都会引起学生对历史的重新思考和诠释。同时,使学生明白,所谓的历史并不是仅仅记载于书本上枯燥的知识点和毫无生气的历史画面,那种单纯通过历史教材学习、了解历史知识的方式已经成为过去。现实的地方历史遗存能够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历史、感受历史、贴近历史。利用地方历史遗存进行教学活动,可以逐渐培养起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研究和工作中,自觉地运用文献和文物资料,从多角度去分析和研究历史问题。
(三)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
2.1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压值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对照组收缩压下降显著。但经过治疗,对照组和治疗组各项血压值相比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相长是我们一直遵从的教育法则。利用地方历史遗存进行教学对高校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知文献,而且要懂得文物鉴别等考古知识,同时还要熟知文物的历史分期等考古学、博物馆学的知识,这就对教师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以及沟通组织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地方历史遗存教学资源的广泛运用,势必会促进高校历史专业教师相关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由此可见,地方历史遗存是高校历史专业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引进和利用地方的历史教学资源,将会触发高校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上的变革;这既适应了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提升了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内蒙古自治区志·文物志(内部发行)〔Z〕.呼和浩特: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奇彩印务有限公司,:2.〔2〕〔清〕吴广成,撰.龚世俊,户玉冰,陈广恩,许怀然,校证.西夏书事校证〔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
HistoryTeachinginHigherEducationInstituteShouldbeRootedintheFertileofLocalHistoricalHeritages——TakingtheExampleofInnerMongolia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
TIANZong-hui,LIPeng(CollegeofHistoryandPolitics,InnerMongolia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Tongliao,China)
Abstract:Localhistoricalheritageisanessentialpartofhistoryteachingmaterials,whosevalueofscientificresearchingis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