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8日上午,内蒙古天成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拿到了加载有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这是通辽市首张“三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标志着“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在全市全面实施。
从“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到“五证合一、一照一码”“两证整合”,再到“5+X”“多证合一”“21证合一”……通辽市改革开放40年简政放权可窥一斑。
全市实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后,通过“一窗受理、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将过去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次申请,分别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工商营业执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核发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部门(包括国税和地税)核发税务登记证并分别编号,改为一次申请,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一个加载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不再发放,“三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是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主体身份的唯一合法凭证。
“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的核心是便利市场准入,简化手续、缩短时限、便民利民,即将“三证”改为“一证”,“多码”改为“一码”,多次办理改为一次办理。
据报载,当年通辽市帅马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拿到“三证合一”营业执照时高兴地说:“这是我为公司办的第二张营业执照。去年办第一张营业执照时,跑了很多部门,用了20多天。这次,从我向工商局提交申请资料到拿证,只用了3天时间,还给我发了个电子证书,以后到哪儿办事,只带着电子证书就行,很便捷。”我市颁发第一张“三证合一”营业执照时,政务服务中心负责人说:“‘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是我市在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工作中迈出的第一步。”他介绍,改革前,企业办理登记手续,需要向工商、代码中心、国税、地税4个部门窗口分别提交材料;改革后,申请人只需要到1个业务窗口,填写1套申请表格,提交1套申报材料,就可以领到1张加载了组织机构代码、税务登记号的营业执照。原来由各部门分别审查的申请材料和登记事项,现在由工商窗口统一审查,其他部门不再重复审查,实现了数据资源共享。
改革开放40年,通辽市简政放权的步伐愈来愈大。
年,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企业降成本增效益的实施意见,提出放宽企业登记条件,全面落实“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8月31日,在“三证合一”基础上实施了企业“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11月18日,实施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两证整合”。年4月1日,启动“5+X”多证合一改革自治区先行试点工作,5月25日,为企业发放了首张“5+X”多证合一营业执照,率先实行“25证合一”,为自治区改革提供了较为成熟的经验。9月30日,与自治区同步实施“多证合一”改革,实行“21证合一”。
年,通辽市商标注册量呈稳步上升趋势,全市新增注册商标已超过件,注册商标总量突破件,连续3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新增“青龙山粉条”“奈曼沙地西瓜”2件地理标志商标,通辽市地标总量达到11件,位居全区前列。在商事制度改革方面,我市扎实推进落实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是焦点,实施了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先照后证”登记制、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放宽经营范围登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简易注销、“多证合一”等多项改革,取得突出成效。截至当年11月末,全市已核发“多证合一”营业执照张,其中个体工商户张、农民专业合作社张、企业张。今年6月29日开始实施整合32项涉企证照事项的“多证合一”改革,持续扩大改革成效。上半年,已为户企业颁发了“多证合一”营业执照;全市市场主体发展到20.15万户,较去年同期增长18.72%。市场主体的井喷式增长,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也有力助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辽日报记者杨朝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