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中国本土的风暴摄影师,探索足迹到达过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江苏、山东、河北、河南等地,行程接近3万公里,拍摄过上百个形态各异的强对流风暴。在一段段艰难的旅程中,我不仅见证了大自然“另一面”无与伦比的力量,更为自己的未来寻找到了方向。
年8月9日,我在内蒙古乌兰察布拍到的超级单体雷暴。这是一团处于减弱阶段的超级单体雷暴,它的中气旋已经转为“外流型”,南侧(即图片右侧)出现了弧状云结构,那里发着绿色光的,是它的冰雹核心。
令人沉迷的“追风”
此刻,我正站在一个“超级单体雷暴”(雷暴中强度最高、破坏力最大的种类)附近,看着那堵偌大的“云墙”在半空中快速旋转,听着“滚水”般的响雷发出阵阵轰鸣声。这堵云墙,是超级单体雷暴的“中气旋”部位。它是风暴对流最为激烈的地方,气流在这里以“旋转上升”的状态快速运动。它的本质是一个低压,也是超级单体中最壮美的部位——虽然云墙在持续旋转,但它并不是龙卷风……这一切,便是今年8月22号我在内蒙古通辽市最真实的见闻。
年8月9日,我在内蒙古乌兰察布拍摄的一团突然爆发的强雷暴单体。当时我正准备收拾相机离开,不料又一团风暴突然爆发,我赶紧架起相机继续拍摄。风暴的云底挂着许多乳状云,期间还有“雨幡”下落,远处的闪电,与草原交相辉映。
从小到大,我一直对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十分痴迷,每当天气剧烈变化、暴风雨来临,我都会忍不住跑到窗边驻足观看,有时一个地闪突然打在附近,我被吓得浑身发抖,却仍然按捺不住欣赏恶劣天气的欲望。自13岁开始,我自学气象知识,研究气象雷达图,到现在已有8个年头。年夏天,我开始自学摄影,在经历了许多摄影题材方向的尝试后,最终决定遵循内心的想法,开始“说走就走”的追风之旅。
对于风暴摄影来说,选择地势平坦、空气通透、避开交通拥堵的拍摄地点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大多会选择在一望无际的平原地区拍摄,其中有内蒙古连绵不绝的大草原,视野十分空旷,能够一览风暴的壮观全景,也有被誉为“中国四大粮仓”之一的东北平原,我在广袤田地里架起相机,拍摄风暴扑过来的场景。在一些风暴强烈的特别时刻,我也会前往市区,在密集的高楼大厦间架起相机,或者操作无人机起飞进行航拍。除了最为壮观的“超级单体雷暴”,我还拍到过不少“单体雷暴”及“多单体雷暴”。
年8月1日,在呼伦贝尔陈巴尔虎旗拍摄到的飑线天气,一团超级单体内嵌在其中。它前侧宽广的弧状积雨云,代表着“阵风锋”的位置,而底下黑压压的一片便是暴雨和冰雹。为了拍完整个风暴袭来的画面,我坚守到了它到来的最后一刻。没想到,风暴前侧突然分离出了一股极端强劲的阵风锋,它瞬间带来10级以上的大风,我死死抓住越野车顶的杠子才没被吹走。
在日常生活中,我喜爱阅读气象方面的书籍和文献。拍摄之前,我常会利用各个气象数值模式的专业级资料对风暴可能产生的位置大致定位,然后提前一天前往中转地,第二天风暴出现后,便乘车去追踪拍摄。在追逐过程中,我需要一直“绞尽脑汁”地同时分析多种气象资料,如不同的雷达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将它们一一对应起来,然后对我要追的风暴的位置、发展状态等信息进行全方位分析、判断。记得有一次,我行驶到一个没有网络信号的地区,无法获取任何实时的气象资料,一时十分“慌张”。幸亏我积累了许多气象知识及拍摄经验,仅仅通过目视,提前几个小时对风暴位置进行预测、分析,最终还是精准拍到了心中最想要的画面。
为了既捕捉到风云变幻的震撼感,又展现出风暴本身的大气动力学特征,我通常会随身携带两台全画幅相机,加上三脚架进行“延时序列”的拍摄。记得第一次拍到超级单体前侧的“架云”时,我为了拍摄到这个云结构完整扑过来的画面而坚守到了最后一刻——风暴前方率先抵达的强风把我吹得站不起来,相机也直接撂倒砸进土里,车门打开了后甚至都拉不上。好在,我距离风暴的暴雨、冰雹区域还有一段距离,最终成功脱险。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曾问过我是做什么工作的。有时我会回答,自己就是一个单纯的“追风暴的人”。对于震撼、壮观的风暴景象,我有着发自内心深处的热爱。“追风”是通过探究实现梦想的历程,哪怕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架起相机拍摄,这追逐风暴的过程也足以令我沉迷。
大自然的另一面
对于国内公众来说,“风暴摄影师”也许是个陌生、全新的概念,这或许是因为很少有人会去追拍气象风暴,更别说像我这样全职投入拍摄。相比之下,美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都有成群结队的专业追风猎人从事这项工作。在我看来,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气象环境的不同——国内的气象条件总体较为柔和,不足以产生那么多又强又典型的风暴。以美国为例,那里一年有~个龙卷风,而中国过去24年,平均下来一年只有43个,而龙卷风的数量与风暴的数量、强度都是成正相关的,可见国内的强风暴远远少于国外。
以雷暴中强度最高、灾害种类最多的“超级单体雷暴”为例,它与普通单体雷暴区别的黄金特征便是有无“中气旋”的存在,有时候中气旋的旋转云体,甚至有多层复杂的结构,看上去无比震撼。一般来说,它的形成需要充分的“垂直风切变”条件——即需要非常强烈的高空大风。除此之外,充足的水汽以及大气不稳定条件等因素也必不可少。我们国家的超级单体很多都形成在北纬30°以北的“西风带”,因为这里的大气急流条件特别好,高空还有充足的冷空气。盛夏时节,“西风带”通常移动到西北、华北、东北地区,而由于西北通常过于干燥,缺乏水汽和能量,因此超级单体雷暴在东北以及华北地区相对会多一些。
想要拍到最震撼的雷暴,首先就得确定这个雷暴单体有无“中气旋”(即是不是个超级单体雷暴);确定“中气旋”的存在后,便可以乘车去尽力追逐。在出发之前,我通常会对比多个地方的气象条件,选择最为激烈的一片地区去等候,这样拍到“超级单体”的概率会更大一些。当一个超级单体出现后,它在气象雷达的基本反射率资料上,通常会有一些标志性的特征,当我捕捉到这个信息后,我便乘车往风暴的位置赶去。
年7月31日,我在河南安阳拍到的“云砧爬行闪电”(AnvilCrawler)。这种闪电不会接地,甚至听不到雷声,且移动速度比较慢,呈“爬行状”辐散开。当天的“最不稳定大气能量”(MUCAPE)达到了惊人的接近J/kg,十分罕见。强大的大气不稳定能量,催生出了十分极端的雷电天气,大量闪电以一秒十来条的速度在天空横闪,非常震撼。
我也在网络平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