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无相有道原创并首发百家号,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沈阳文物考古所藏辽代玉臂鞲玉臂鞲(读:沟),是辽代特有的玉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玉臂鞲的造型为带有圆弧的瓦片形,其两侧开有穿系绳、链的孔道,便于将臂鞲固定于手臂。
玉臂鞲的功能非常明确,就是为了“驾鹘”之用。鹘又称鹘鹰,学名矛隼,古代又称“海东青”,是一种异常凶猛的猎鹰,经过驯化之后可以替人捕猎。
鹘鹰(海东青)辽代契丹族自古就有驯鹘捕猎的习俗,游猎时鹘鹰栖于主人手臂之上,由于鹰爪有力而尖锐,极易抓伤手臂,因此契丹人习惯使用臂鞲来“驾鹘”,从而起到保护手臂的目的。
国家博物馆藏辽代白玉童子执鹘国家博物馆藏辽代白玉童子执鹘(局部)虽然玉臂鞲是辽代特有的玉器,但是臂鞲的历史却要更为久远,东汉许慎的《说文》中解释:“鞲,臂衣也。”
臂鞲最早是用皮革制成,在射箭时佩戴,因为古人发现,使用右手射箭,拉开弓之后,左臂非常容易受伤,所以需要用皮革包裹胳膊以起到保护的作用,这就是最早的臂鞲。
皮质臂鞲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古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更先进的金属臂鞲出现了。
作为手臂专用防护器具,臂鞲在古代甲胄中以筒袖的形式出现,但其功能仍然是以保护手臂为目的,并最终成为古代战争中的重要军事装备。
古代盔甲及金属臂鞲唐代以后,随着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长时间陷入动荡战乱之中。
这时中国北方的契丹族却正在悄悄的崛起,公元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朝,从此开始了享国二百一十九年的辽代历史。
随着辽代契丹游牧文化的形成,臂鞲在最初的实用防护功能之外,融入了更多的装饰工艺,其制作材料也逐渐丰富起来。
辽代契丹族的臂鞲中有骨、铜、金银、玛瑙、玉石等等材质,而玉臂鞲无疑是其中的顶级奢侈品,是辽代契丹贵族的专用器具。
各种不同材质的辽代臂鞲年,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发现的辽代陈国公主和驸马萧绍矩合葬墓中,就出土了一件珍贵的玉臂鞲。
这件玉臂鞲长9厘米、宽3.4厘米、厚0.35厘米,玉臂鞲为白玉质地,略微泛灰,表面琢磨光滑,形状为椭圆形片状,正面略弧,背凹。
玉臂鞲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椭圆形长孔,孔内各系金链两条。
辽代陈国公主墓出土玉臂鞲玉臂鞲出土时正置于驸马萧绍矩的左臂之上,可见这件玉器是墓主人的生前爱物。
我们可以想像,这位契丹贵族生前游猎四方、策马奔腾的生活场景,他戴着玉臂鞲,臂鞲上驾着驯服的“海东青”,待发现猎物,旋即抛出猎鹰,凶猛的猎鹰如离弦之箭迅速敏捷地冲向猎物,其后猎人们扬鞭呼啸,纵马驰骋在广袤的原野之上,远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契丹贵族行猎图辽代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辽代高等级贵族墓葬。
同时陈国公主墓中还出土了其他大量珍贵玉器,其中包括很多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辽代玉器,比如陈国公主生前使用的“带鞘玉柄银质刺鹅锥”。
辽代陈国公主墓出土带鞘玉柄银质刺鹅锥这些辽朝契丹贵族玉器,充分反映出辽代契丹游牧文化特点,它们一方面代表着辽代玉器的最高水平,另一方面则为研究辽代契丹族社会文化及生活习俗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辽朝是公元十世纪中国北方契丹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其文化特点之一就是自始至终保留了很多游牧民族的风俗习惯。
古代契丹人造型复原从玉臂鞲等带有鲜明游牧民族特色的玉器中可以看出,契丹族作为盘据在中国北方数百年的少数民族,其文化发展一方面受到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同时保留了很多本民族独有的文化特征。
例如辽代皇族就自始至终保留着长期四处游猎的传统习俗。
辽代皇族的游猎被称为“捺钵”,“捺钵”是契丹语,本意原指辽国皇帝的行宫,后来被引申为专指帝王的四季游猎活动,即所谓的“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合称“四时捺钵”。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代胡瓖《出猎图》但是,辽代皇族的游猎可不同于清代帝王的“木兰秋狩”,绝不仅仅是简单比划一下、意思意思就完事的形式主义。
辽代皇帝堪称“游猎达人”,他们所谓的“四时捺钵”说起来简直令人发指。这么说吧,虽然辽国当时建有都城,但皇帝一年中90%的时间都不会在都城居住,而是带领着文武百官和契丹贵族,成天起早贪黑地在外游猎。
更夸张的是,这帮人还不满足一个旅游景点,而是随着四季的变化,满世界的到处迁移,这正是辽国契丹族非常独特的游牧文化特征之一。
辽代白玉透雕双龙镶银臂鞲但是,辽国皇帝在“四时捺钵”的过程中,并不仅限于狩猎游玩,而是在四时转徙、到处溜达的同时,始终不忘与文武官员商议国事、校猎讲武,非常类似现代的流动办公和现场办公。
正是由于辽代契丹族始终保持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因此辽代玉器也充满了游牧民族奔放豪迈的艺术风格。
除了玉臂鞲、玉柄刺鹅锥等辽代玉器之外,辽代契丹族结合本民族的游猎文化,还创造出了“春水玉”和“秋山玉”等带有鲜明游牧民族特色的辽代玉器。
国家博物馆藏辽代鹘啄鹅玉饰(春水玉)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曾经记载:“契丹善猎,每逢春季,皇帝尤喜以海东青猎捕鹅、鸭为乐。”
海东青猎捕天鹅的这一场景,被大量地运用到辽代玉器当中。由于天鹅是游禽候鸟,因此捕猎天鹅通常都是在春季的湖泊附近进行,所以这一题材的辽代玉器就被称为“春水玉”。
而从“秋捺钵”中衍生出的辽代玉器则以山林中狩猎鹿、虎等动物为主要题材。因为秋天是动物最为肥硕的时候,也是最宜狩猎的季节,因此这类题材的玉器叫做“秋山玉”。
国家博物馆金代双虎纹玉带穿(秋山玉)国家博物馆金代双虎纹玉带穿(秋山玉)因此,可以说辽代契丹族独特的民族文化造就了辽代玉器独特的艺术风格,而玉臂鞲作为辽代特有的玉器,正是契丹族游牧文化的真实写照。
由于玉臂鞲属于臂鞲中的顶级奢侈品,因此存世量较少,所以很长时间里鲜为人知,甚至在早期的考古发掘报告中,因为考古人员不知道其实际所在,结果将其定名为“瓦状玉饰件”。
辽代玛瑙臂鞲辽代玛瑙臂鞲辽代玛瑙臂鞲真正的辽代玉臂鞲体量并不大,一般长度不超过十公分,因此很多不明就里的收藏者往往容易将其忽视,并未了解它的真正用途和特殊价值。
玉臂鞲之所以体量较小,是与辽代契丹族所驯养的猎鹰“海东青”有关,“海东青”又称鹘鹰,学名矛隼,其上喙弯曲,凶猛异常,能高飞且速度极快。
但是海东青的体形却并不大,成年矛隼体重一般仅为克至克,是一种体型较小的猎鹰,因此能够落足于玉臂鞲之上。
鹘鹰(海东青)据《辽史》记载,辽国共传九帝,享国二百一十九年。
辽国灭亡后,幸存的契丹人通过迁徙等方式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又过了余年,到了元末明初之际,契丹族就已经彻底消失了。
辽代玛瑙臂鞲辽代玛瑙臂鞲时至今日,契丹族的身影早已在历史长河中渐行渐远,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古代契丹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玉臂鞲”、“玉柄刺鹅锥”、“春水玉”、“秋山玉”等辽代玉器,反映出契丹文化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既是古代游牧文化珍贵的历史遗存,也是中国玉文化的发展和延伸,并且再一次有力的证明了中国玉器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各个历史阶段,始终保持着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无穷魅力。
辽代玛瑙臂鞲上海观复博物馆藏辽代金臂鞲辽金时期白玉包金胡人戏狮挂佩辽金时期白玉包金胡人戏狮挂佩辽白玉包金胡人戏狮挂佩背后的契丹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