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通辽日报
本报记者李肖峰
9月,是第39个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唱响在通辽市各街道社区的各个角落。
分享民族团结故事,传承民族团结精神。
开鲁镇城北社区在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及社区居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工作方式别具一格。
社区党员群众聚在一起,阅读《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分享“草原之子”廷·巴特尔的故事,讲述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如何奔波、描绘“齐心协力建包钢”的豪迈……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民族团结故事调动起众人分享和学习的热情。
大家畅谈读书感受,交流心得体会,在一言一语中,默默夯实民族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与共同繁荣的发展之基。
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工作中,库伦旗养畜牧社区以学促建、以考发力,推进基层民族团结进步发展。
党的民族政策、国家法律法规、民族团结进步应知应会知识……前期,养畜牧社区组织社区工作人员一一学起来。
一张考卷,内容全面,针对性强,用以全面测评全体社工对民族团结应知应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学习过后,养畜牧社区为达到“以考促学、以学促知、以知促行”的学习成效,安排了一场闭卷考试。
全体社工严格遵守考场纪律,严肃对待,细心作答,将民族团结进步知识流出心间,诉诸笔端。
一部民族团结的史诗、一段跨越山海的人间大爱。
9月22日,通辽市科学技术局与施介街道辽河社区携手,“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联合主题活动推出,各族居民团聚在一起,共同观看民族团结主题影片《海的尽头是草原》。
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遭遇严重自然灾害,一大批南方孤儿面临着生活困难、营养不良的危机。在这个关头,内蒙古自治区主动向中央请缨,本着“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原则,将多名孤儿接到草原交给牧民收养。
自身并不宽裕的草原儿女,用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以杜思珩等人为代表的“国家孩子”。细心养育、茁壮成长……上海老人的娓娓细语,展现了草原额吉与国家的孩子在特殊岁月中跨越地域和民族的真挚情感,再现了内蒙古人民的善良淳朴,描绘了一段民族团结、守望相助的感人佳话。
两个多小时,完成了从“海”到“草原”的生命接力的刻画,观众纷纷流下感动的热泪,“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民族情谊宝贵且动人心弦。”
一场电影能够撼动人的思想,一次宣传能催人奋进。
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工作中,开鲁镇育新社区与开鲁县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围绕“踔厉奋发新征程迎接党的二十大”为主题,不断铸牢基层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来来……《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拿起来,《通辽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手册》看起来!咱们共同学习做好一颗石榴籽儿啦……”志愿者们笑容满面,高高举起手中的宣传资料,一边发放宣传册,一边向社区居民宣传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相关知识和政策法规。
党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在热热闹闹的场景中普及开来。
开开心心地生活,团结奋进,去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