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先生是科尔沁文学的领军人物,他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作品在自治区乃至全国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先生而立之年踏上科尔沁草原,在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上深耕了六十余载,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11月8日,瘦园文化研讨会暨纪录片《瘦园春秋》开机仪式举行,这是对王磊先生文学艺术成就的一次研讨,也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为人民而写作文学创作历程的一次回顾。让我们通过镜头、文字一起走进仪式现场。
00:5511月8日,瘦园文化研讨会暨纪录片《瘦园春秋》开机仪式在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坤都庙村举行。市委常委、统战部长王琼,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武随文,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赵航,原市政协主席王佐玉,原市政协副主席刘广玉出席会议,原市政协副主席张庆宗主持会议。王琼和王佐玉共同为《瘦园春秋》开机揭幕。全国各地近百名王磊书迷、文学爱好者自发前来参加研讨会。
纪录片《瘦园春秋》的开机,不仅是通辽市人民文化生活的一件大事和喜事,更是通辽市人民的骄傲和自豪。鼎欣园林总经理赵伟凤代表纪录片《瘦园春秋》制片方发表讲话,“我被王磊先生的品格和精神深深打动,当我听说这个项目时,我就决定要参与其中。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瘦园文化和瘦园精神传承下来,给通辽人民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据了解,此次纪录片的撰稿工作由通辽市残疾人作家赵亚军担任,几经探讨商榷,片长为四集,每集20分钟,计划春节期间全面推广。拍摄主题分别是打马渡辽河,青春年华好谱歌;七十风云一肩担,踩石成碑是经典;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吾心安处,即是吾乡。
随后,文学爱好者围绕王磊先生的作品进行了热烈讨论,这里既有德高望重的老作家,也有科尔沁文坛新秀,更有从外地景仰而来的书迷朋友,大家纷纷对老先生作品中承载的瘦园文化内涵、时代意义作了深入剖析,对作品的艺术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
通辽作家王超越表示,王磊老师爱国爱家,一生从事文学。他自年轻岁月开始为人民写作,坚守文化领域,深入生活,佳作不断。这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和践行的。并创作一首诗庆祝《瘦园春秋》开机,“瘦园艺术是神钟,妙作长鸣无比雄。未老诗情文永烈,甘心奉献一青松。”
王磊先生的学生张启贤回忆道,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加入“科尔沁文学诗歌研究会”,那时的王磊先生正值壮年,可谓是意气风发,豪情满怀。他教我们如何写诗,怎样做人。先生的激情点燃了我们心中蕴藏已久的欲火,让我们创作的激情像火山一样喷涌而出,绽放出绚丽、炽热的火焰,映红了科尔沁草原的天空,从而也使我市进入了一个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出很多新人和很多好的作品。“呕心沥血勤浇灌,地少田薄须细耕。”他为培养我市文学创作队伍和繁荣我市的文学艺术创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来自北京的作家刘建军说,我最敬重的是王磊先生的人品,他惜才、爱才,不遗余力地帮助别人。这么多年,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作家,尽管至今,仍有许多人惋惜他没有选择更广阔的平台进行文学创作。可先生却心静如水,痴心不改甘为人梯的初衷。也许中国文坛少了一位文学大家,但却使科尔沁草原多了一位孜孜不倦的育花园丁。这也成就了如今的“瘦园现象”。
研讨会后,市委常委、统战部长王琼对我市广大文学爱好者和文艺工作者提三点希望:
勇立时代潮头,弘扬中国精神。王磊先生是一位时刻站在时代潮头一直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鼓呼的歌者。希望我们通辽的文学艺术界人士能够发扬王磊先生的家国情怀,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以全部热情为祖国放歌抒怀。
深植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创作更多优秀作品。国内著名诗人张志民赠王磊语中曾说过:“三石为磊愿铺路,四笔成王甘为民”。王磊先生诗歌作品反映的是国家民族的时代风云,唱着人民的心声。希望广大的文学艺术界人士能够传承经典为我所用、再造经典守正创新,为我市的文学艺术宝库增添更多文化精品。
围绕中心,助力文化通辽建设。市委五届十次全会作出“六个通辽”建设的决策部署,在“品牌通辽”建设方面提出要培育标志性文化品牌,强调要挖掘西辽河文明内涵,传承科尔沁草原文化,提升科尔沁文化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希望广大文学艺术界人士在创作中,赋予文艺作品更多优秀民族文化,打造更多地域文化符号,提升通辽城市文化软实力,书写新时代通辽文学艺术事业发展新篇章。
记者郑佳慧摄影报道视频赵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