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组拍摄于年的内蒙古通辽的老照片,照片来源于年至年间出版成《亚东印画辑》,《亚东印画辑》于年9月开始在大连出版发行。《画辑》每月围绕特定主题发行照片十张,涉及全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自然风光、人文历史、艺术文化等内容。每张照片的旁边都有一段简短的说明文字,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这组老照片,一起去看看昔日的内蒙古通辽的样子。
通辽,原名哲里木盟,地处内蒙古东部,北部有茫茫草原,中部有沃野绿洲,南部有浩瀚沙海。通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里是蒙古族的文化发祥地,清初的孝端文皇后、孝庄文皇后、清代名将僧格林沁、蒙古族的英雄人物嘎达梅林皆生于此。图为年的科尔沁草原上,遍布原野的牛羊。旧时的蒙古族百姓以放牧为生,成群的牛羊在草场之上觅食,远处可见几家平房,天地相接,辽阔无边。科尔沁草原位于内蒙古东部,西与锡林郭勒草原相接,北邻呼伦贝尔大草原,地域辽阔,风景优美。
年的通辽,一位蒙古族牧民正赶着牛车行驶在辽阔的草原上。通辽的前身哲里木盟建置始于清初,哲里木系蒙古语,因清代内札萨克十旗会盟于哲里木山而得名。
年的通辽,白音太来的旷野上,两只一蹲一立,正在休息的骆驼。
年的通辽,蒙古族牧民们在旷野中设置的敖包,敖包是蒙古语,意即“堆子”,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旧时遍布蒙古各地,多用石头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树枝垒成的。敖包原来是在辽阔的草原上人们用石头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
年的通辽莫力庙喇嘛双塔。莫力庙原名莫林庙,位于通辽城以西,始建于清顺治年间,于康熙初年建成。是一座兼具藏式召庙风格及中原寺庙特色的庙宇。后又经雍正、乾隆历代不断扩建,建成庙宇几千间,全盛时期有喇嘛余人,护院僧兵余人。当时的莫力庙极富盛名,被称之为“蒙古草原第一寺”。
年的莫力庙本堂,莫力庙因地处西辽河的拐弯处,而拐弯当地人称“莫力”,因而俗称为莫力庙。
年的通辽,蒙古族牧民储存的牛粪堆成的两个囤子。风干的牛粪,蒙古语称“阿日嘎勒”。自古以来牛粪便是蒙古族人生产中的肥料、生活中的主要燃料。
年的通辽,两个朝鲜族女子正在载歌载舞。最早来通辽的朝鲜族始于年前后修筑中东铁路招雇的大批朝鲜族劳工。铁路通车运营后,少数人留在铁路就业,一些人留在铁路沿线适宜种植水稻的地方务农。
年的通辽,一个坐在台阶上的朝鲜族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