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在运动中找到平衡点”爱旅游,爱生活的分享,这次的主题是“今冬麦盖三重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是农民对冬季降雪的赞美和期盼,初冬降雪好处非常多,冬雪除了对土壤有滋养、保湿、保温的作用,还可以减少来年庄稼的病虫害,不过由于气温过低,降雪后很少融化,因此也很难出现雾凇奇观,反倒是春季降雪,温度和湿度都比较合适,遇到风速小的时候,就会在城市附近的公园里出现雾凇奇观,内蒙古通辽市南郊的森林公园就是一个这样的地方,但是农民却并不喜欢”。
快速发展的通辽市01市民赏雪首选森林公园
过去农民害怕春季下雪,春天降雪后,其融化过程就是一个吸收热量的过程,如果再出现白天融化,夜晚降温后重新结冰的情况,还会冻伤植物,春天这样的情况我们在公园里常见,在游客的眼中,它们是非常漂亮的“冰溜子”,其实这与冬季黄河的冰瀑形成原理一样,冰溜子一般会凝结在植物的枝叶上,对植物的伤害比较大。
把一棵树冻成了冰瀑不得不承认现在内蒙古通辽市的城市管理人员越来越负责,为了保证市民的工作、求学等安全、顺利出行,雪后总能及时安排工作人员,把城市内的积雪清扫干净,如果出来不及时,都感觉不到下过雪,因此“平衡点”想要去看雪,只能到位于城东南侧森林公园去赏雪。
雪美游人少02通辽市森林公园雪美,游客少
不知道是不是冬季下雪过于频繁的原因,通辽市民已经有些厌倦这里美丽的雪景,来森林公园玩雪的游客都兴趣不浓,但是这并不妨碍雪景的美,只是缺少了一些人气而已,可能是由于春风过大的原因,这里的雪并没有形成大面积的雾凇,而且积雪的分布也非常不均匀,有些地方厚一些,有一些地方还能露出冰面和杂草。
湖面大部分被雪覆盖因为通辽市森林公园距离高铁站非常近,所以只要有机会来到通辽,都会抽空过来看一看它的变化,总体的感觉就是越来越漂亮和人性化,里面的设施能够满足不同年龄层和不同的兴趣爱好者,集娱乐、健身、休闲于一体,除了冬季稍显寒冷,其它三季美不胜收,总是游客满园。
湖心积雪被风吹走通辽市森林公园总面积巨大,是典型的“城中园林”,由过去的沙坨子改造而成,有亩之多,一次逛遍对游客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尤其是这个寒风料峭的倒春寒季节,因此“平衡点”也只能跟几个小伙伴局部逛一下,本意大家想要寻找一些“树挂”(雾凇)美景金星拍摄,走了好几个过去常出现雾凇的地方,都失望而归,有些扫兴。
被积雪覆盖的臭柏不过,当我们带着失望情绪准备离开的时候,准备从西侧的一个小门离开时,居然在门口附近看见一棵极美的松树,说它是一个“冰瀑”有些夸张,不过一棵松树上面挂满奇形怪状的“冰溜子”还是非常少见的,在阳光的照射下,折射出绚烂的光芒。
是不是比较震撼等我们把它拍摄完成后,才发现这应该是人为打造的景观,因为周边的树木上都没有这些“冰溜子”,应该是好事的市民在入夜前对它进行了喷水,随着温度的降低,流水在上面逐渐冻住,形成了美丽的满树冰瀑。
其它的树都没有看到我们在这里拍摄,一位看似在附近居住的老大爷过来,可能他认为这是我们用水喷出来的,便告诫我们:这样会把树冻坏的,其实这样的冰溜子对树的伤害,比雾凇还要大,植物最怕“倒春寒”主要是因为它,尤其是刚发的嫩芽,一旦再次结冻,轻则延缓生长,重则能冻死。
据说会把树冻伤他还给我们讲了:为什么春雨贵如油,而春季下雪不好的原因。春雨可以直接渗入地下,而春天下雪后,积雪融化时不仅吸收热量,形成的水汽还会蒸腾进入到空气中,对土壤保湿效果差,一旦夜里再次结冰,还会对农作物和树木形成冻伤。
游客眼中的美景没想到在我们这些游客眼中的美景雾凇和冰瀑,在农民的眼里居然是自然气候灾害,看来立场不一样,结论真的无法统一。
那么,这些有趣的知识点你get到了么?欢迎留言讨论,谢谢阅读!
交通:在城区可通过乘坐55路、62路、63路公交车,在森林公园站下车即可;自驾也非常方便,公园有充足的停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