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灌水 » 专家迷信人治化反腐是我国反腐最大误区dgifilrb
TUhjnbcbe - 2020/7/13 21:33:00

专家:迷信人治化反腐是我国反腐最大误区


中央编译局当代研究所所长何增科接受中国采访。 中国12月24日讯( 傅阳) 迷信“人治化”反腐、强调监督而忽视分权制衡及反腐败机制的“逆循环”,构成了我国反腐败领域的三大认识误区。长期致力于反腐败问题研究的中央编译局当代研究所所长何增科,在与中国谈及反腐败问题时,一针见血。 作为八名被邀学者之一,何增科11月30日参加了由中共中央*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主持召开的,听取专家学者对*风廉*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座谈会。 会上,王岐山强调,要清醒认识*风廉*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研究并实施制度创新,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对于如何加强和完善我国反腐败制度的问题,何增科认为,这三大认识误区亟待解决。 认识误区一:迷信“人治化”反腐 “迷信‘人治化’反腐方式,这是反腐败领域存在的最大的认识误区。” 何增科对此加以说明:对于腐败案件的查处,民间有一种说法,领导让查谁就查谁,领导让查办到什么程度就查办到什么程度。 “这种‘人治化’的反腐方式直接导致了国家反腐败机构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而无法形成法制化的反腐制度。” 与遵从“领导意识”查处腐败这一做法相对应的是,反腐败机构在缺少领导许可和同意的前提下就无法启动案件查处。即使查处,查处的程度也取决于领导的意志,从而形成反腐败领域的弊端——“选择性惩办”。 进而,“选择性惩办”助长了腐败分子产生侥幸心理:只要和领导关系好,只要找到稳固且坚挺的“靠山”或“保护伞”,腐败分子就有可能逍遥法外,腐败事实也就有可能逃脱法律制裁。这“直接导致了法律和纪律的‘软约束’,是‘人治化’反腐的重要误区和弊端。” 认识误区二:强调监督而忽视分权制衡 何增科认为反腐败领域的第二个认识误区在于,只要强调监督、强调权利健全、强调加强对权利的制约和监督,就立刻联想到要不断地强化纪检监察机关等反腐败机构的职能。 “在中国,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监督是反腐败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更为有效的手段则是通过‘分权制衡’,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何增科说。 将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相互分离又相互协调的权利运行机制,被称为“分权制衡”。通过对决策权、执行权实施“分权制衡”的过程,从而有效遏制决策领域、执行领域的违法违纪现象。对此,何增科充满期待。 认识误区三:反腐败机制的“逆循环” “应避免反复出现反腐败机构发现案件,进而汇报,等待领导批示后再查处的‘逆循环’的反腐败运行机制,这是反腐领域的第三个误区。” 随着络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微播报、微博等信息传递方式迅速发展。通过微博“爆料”腐败行为,公众对腐败问题的举报和查处出现的络“围观与参与”,一并构成了当代中国反腐的一大特点。 “之所以出现络举报、微博反腐,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公众对反腐机构查处腐败的信任度不是特别高。” 面对新形势,需要反腐败机构在开放的、参与的、透明的情况下反腐败,从而也要求反腐败的工作模式需要重大的调整改变,“如果还是按照旧有的‘逆循环’的反腐败机制来反腐,将会极大地弱化反腐败产生的正面效能。” 何增科建议,要为公众参与反腐提供更为畅通的平台,对公众的举报给予更为积极的回应。同时,即要重视个案的查处,也要重视公众所热切期盼的反腐制度建设,以制度创新和改革来回应公众对反腐败问题的期盼。 在中国现阶段,络和微博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何增科表示,由于技术原因,通过络和微博举报给举报者本人提供了安全感,也使民对反腐事件迅速围观并在获得舆论支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从长远计,“应建立专门的举报和证人保护法,通过这一法律的制定与实施,使举报行为得到保护。” “目前,络和微博反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局限性依然不可小视,也不应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反腐方式。”何增科说。 (来源:中国)【作者:傅阳 】

1
查看完整版本: 专家迷信人治化反腐是我国反腐最大误区dgifilr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