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研讨会专家观点集锦
编者按
近两年,内蒙古正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扎实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近日,“内蒙古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课题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就如何优化营商环境、补齐短板,立足于资源优势和传统产业,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产业链、资金链和价值链的重构,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等有关方面,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以飨读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书记、副主任马建堂:
内蒙古经济的依托主要是煤炭、煤化工和煤电等重化工产业,在内蒙古工业中的比重占到70%以上,占到GDP的三分之一,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重化工产业的基础。传统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某种程度上是内蒙古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基础。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产业发展,核心是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要把重心放到举措上。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第一是改革。高质量发展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关,要通过改革、竞争来实现,淘汰质量不高、供需不对接、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企业。必须认识到,高质量发展不是喊出来的,不经过改革、强化竞争和市场导向,高质量发展就是口号,内蒙古要加大改革力度。
第二是开放。包括对内和对外开放两个部分。之前有说法是“投资不过山海关”,在东北三省大督查期间,深刻感受到优化营商环境和更好地对内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性,这也是推进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第三是创新。内蒙古经济要有长足进步,要靠创新来抵消经济下行的压力,平台下的创新将发挥很大作用。
内蒙古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产业、新的动能,要实现这些转变,需要通过大力度地改革、深化开放和推动创新,最终将新旧动能的转换和高质量发展落到实处。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王安院士:
第一是战略格局。新旧动能转换,首先是人的积极性和各种资源调动的问题,要有战略意识、格局意识,无论是产业格局、城市格局,还是能源供给格局,要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内蒙古都要置身于全国发展大局之中,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当前西部地区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在考核中要把东中西部一二三产业的比例规划出来,从而取得科学的考核指标,尊重产业演替的规律,形成东西部发展的大格局,形成新的发展活力、新的发展动能。能源产业也要有这种格局意识,能源格局与区域竞争力、增长动能的形成紧密相关。
第二是发展路径。内蒙古未来的发展路径要转变,走规模化、多元化、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路径是必需的。
第三是*策和制度的激励。要有*策激励,有了好的*策和制度,才能激励人才的聚集、产业的发展,新的发展路径、新的发展模式才能形成新的动能。
第四是资源调动。资源调动对内蒙古非常重要,现在需要转化增值,要把资源转化增值*策上升到国家战略,要满足西部发展,形成东西部新的发展格局,激活东西部的发展动能。环境指标要尊重东西部产业演替的规律,西部水资源短缺,需要研究提前启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第五是环境营造。打造现代能源经济,不仅仅是能源的问题,还有金融、人才等软环境问题的打造。还要有龙头企业培育,企业创新文化可以塑造城市文化,龙头企业是一个地方文化引领、产业品牌塑造、经济发展的稳定器,也是新动能形成重要的方面。
第六是设施配套。设施的配套和未来预期要相一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泊溪:
内蒙古的区位优势非常重要,是我国北部边疆的屏障,不但有经济意义,也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内蒙古有条件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走到前列。
内蒙古的改革开放要跟上整个国家改革开放的形势,要明确改革开放的着力点,比如说内蒙古有沿边开放的优势,可以谋划在边境城市设立边境自由贸易区。
在产业发展上,重点是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内蒙古新兴产业的培育,新材料、生物产业、大健康产业等,消费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产业发展最终将体现在消费上,要寻求为全国高端消费服务的可能。
内蒙古的转型发展核心是战略定位,是国家绿色能源的保障省份或者绿色发展的领先省份,或者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节点省份。
未来内蒙古的转型升级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第一是绿色发展,怎么在战略中体现绿色发展;第二是数字经济,内蒙古要努力追赶;第三是智能制造,新科技,网络化、智能化都是国家的战略安排,它和人工智能联系紧密,内蒙古要予以考虑;第四是“一带一路”,内蒙古是“一带一路”建设中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第五是自由贸易区,内蒙古要争取在边境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任兴洲:
由于产业结构的特点,内蒙古是比较典型的顺周期省份。当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发展速度不低,但当经济下行时,经济所受影响可能就更大。从调研来看,内蒙古第一、第二产业基础实际上不差(结构需要调整),明显的短板在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从传统的优势产业向新的动能转换,需要抓紧补短板。实际上,内蒙古的服务业有着非常好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前景,比如自治区地域广袤,具有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气候多样性,发展康养产业也有较大空间,特别是蒙医蒙药有其自身特点。关键还是要改善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
内蒙古还是要立足于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完全推倒重来不现实。要立足于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用现代信息技术、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旧动能转变为新的动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也要挖掘一些新的优势产业,如稀土、石墨烯等一些矿产品开发等。内蒙古农牧业及其转化方面也有非常大的潜力。例如,通辽的玉米加工和转化做得就很有成效,附加值大大提升。
在完善发展和开放的体制机制上,内蒙古仍须下大力气。首先是改革开放,主要是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改革,要通过改革和开放促进产业转型,因地制宜地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其次是要大力改善和优化营商环境。同时,人才的吸纳和培养也是内蒙古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此外,还要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破解国企比重太大、央企比重太大、民营经济的比重相对较小和活跃度不够的问题。同时要有具体思路来破解人才短板。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原部长吕薇:
内蒙古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一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降低消耗和提高附加值。内蒙古是资源大区,提高要素生产率就要提高资源的深加工程度,提升附加值。第二要优化产业结构。内蒙古结构优化不能简单参照其他地区,要从国家大战略出发定位产业结构。内蒙古是国家重要能源和资源基地,发展载能产业,关键要提升产业价值链和实现绿色发展。第三要转变发展方式,培养新动能。既要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又要发展新兴产业,现在有新能源、数字中心,还不够,还要吸引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创业。同时,体制机制改革能释放动能,呼和浩特、包头的国企较多,国企改革应有*策突破。
内蒙古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资源多,发展空间大,环境容量大。发挥优势要加强创新和产业配套。
创新主要是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和成果产业化,围绕重点产业群,建立跨区域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一是要用好太阳能、风电等新能源以及传统能源,发展储能技术,稳定电网供应;二是在本地深加工稀缺资源,提高附加值;三是做强农牧业,发展真正的绿色食品,通过技术创新解决一些牲畜类似粪便无害化处理等问题;四是新兴产业,如建了云平台和大数据库,还要发展数字配套服务业,吸引人才,带动当地经济。
要加强产业发展配套。第一,交通运输很重要,从北京到呼和浩特的高铁还没有通车,内蒙古全境的交通网络要加强。第二,改善营商环境,关键不是*府给多少优惠,而要改善人居环境和产业配套服务。内蒙古城市化发展要围绕几个重点城市,发展中心城市,做好公共服务,围绕重点产业做好产业配套服务。第三,加强法治环境建设。
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原巡视员武士国: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蒙古经济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当国内外市场发生变化,特别是市场需求和产业结构出现调整时,以往靠大量生产要素投入维持的高增长出现困难,特别是以能源和原材料为主的产业结构,似乎受到的冲击更大。所以,内蒙古提出落实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思路,是十分必要的。
就产业现实基础而言,内蒙古的产业结构偏重型化,相比之下,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和新型产业占比偏低。因此,在转换动能方面,一是要立足现实基础,做好传统产业,如能源原材料产业的调整改造,方向是保持结构合理,淘汰落后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部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更能符合市场的需求。二是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型产业,加快补上这一短板。从产业结构上提升新旧动能转换的结构升级内涵。
此外,还要对一些龙头国有企业加大改革力度,以此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参与动能转换。还应重视民营经济在动能转换中活力的扶持。内蒙古东中西板块中,要继续加大对东部五盟市在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策扶持和引导。
动能转换实质是转变发展方式,这是一项长期性战略。限于现有的产业基础和结构特征,虽然困难不少,但坚持做下去,前景是光明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李建伟:
内蒙古转型发展要重点